重庆巴川量子学校“家长学校”精彩开讲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孩子越大越叛逆,多说两句就翻脸;明明掏心掏肺为他好,他却嫌你啰嗦;成绩、手机、隐私,处处都是矛盾的导火索。上周末,重庆巴川量子学校量子“家长学校”精彩开讲。量子家长学校专家顾问、上海市十佳班主任、深耕教育30余年的傅丽旻老师结合真实案例,拆解亲子沟通的底层逻辑,带来了一场生动而深刻的家庭教育讲座。

很多亲子关系的紧张,都始于家长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讲座中,傅老师通过实际案例和家长们分享,那些最容易引发孩子抵触的“语言雷区”——“我都是为你好”最伤人的“道德绑架”。
中考后,一位女生考上心仪的高中,却和妈妈陷入冷战。原因是她告诉妈妈自己两个月没来生理期,妈妈脱口而出:“你是不是跟男同学干了不该干的事?”
事后妈妈道歉时一句“我都是为你好”,反而让矛盾升级。这句话看似是关心,实则是家长的自我开脱,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否定、人格被侮辱。
上海一位高一女生考上区里最好的高中,却吐槽学校“不让带手机”。妈妈反驳:“初三要是少玩手机,你早考上四大名校了!”这句话轻飘飘否定了孩子三年的拼搏,让她彻底失去成就感,叛逆情绪愈演愈烈。傅老师提醒家长们:其实来自学业的残酷压力,孩子与家长同样在承受着。
当孩子说“脸大了不想上学”,爸爸说“心灵美更重要”,妈妈骂“有空想这些,不如背单词”;孩子考试前紧张腿软,家长只会说“别紧张”。这些回应要么回避孩子的真实情绪,要么站在对立面说教,让沟通变成无效的“火上浇油”。
傅老师强调,亲子沟通的第一原则是:先关注心情,再关注事情。孩子需要的不是“正确的道理”,而是“被理解的感觉”。当孩子说:“我这次外语成绩很糟糕,看来我真的学不好外语”时,不同的回应方式,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傅老师指出,简单地说“不用担心,你这么聪明,一定会学好的”反而会阻挠孩子的情绪表达。
当孩子抱怨、焦虑时,别急着反驳、安慰或附和,先表达“我懂你”,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这件事。因为共情的核心是“我懂”,懂孩子成长中承受的那些压力。傅老师说,很多家长往往会拿孩子和自己小时候对比,其实毫无可比性。当家长一味说“我当年如何”,孩子只会产生强烈抗拒——你希望他怎样,他偏要反着来,以此证明你不对。什么叫共情?就是我走进了你的内心深处,就像走进我自己的内心深处一样。
做了16年心理咨询的傅老师发现,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源于情绪没有宣泄的渠道。如果压力太大却无人倾诉,当情绪憋到极致,有些孩子甚至会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缓解痛苦。分享中,傅老师指出:孩子在成长中需要有一个情绪导师,而这个情绪导师要由父母来承担。身教胜于言传,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家庭应该是孩子的“情绪避风港”。当他愿意跟你吐槽学校的烦恼、同学的矛盾、对自己的怀疑时,别急着打断或评判。哪怕你帮不上忙,认真听他说完,就是最好的支持。
讲座中,傅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减肥经历。更年期发胖后,妹妹拿着体检报告骂她“不珍惜身体”,让她又焦虑又抵触;而儿子不仅提醒她“龙角散、喉宝里都有糖”,还帮她准备菊花、胖大海,妹妹后来也制定了具体的营养方案,让她成功瘦了22斤。
傅老师指出,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孩子成绩下滑,别骂他没用功,不如和他一起分析错题;孩子沉迷手机,别吼“别玩了”,不如和他商量周末使用时长;孩子不知道怎么进步,别喊“加油”,不如帮他找老师和同伴取经。具体的指导,远比空洞的指责更有力量。
在傅老师看来,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反抗的从来不是父母,而是“养育者”“说教者”的角色。他们渴望被看见、被信任、被尊重、被需要。面对吐槽学校规则的高一女生,傅老师建议妈妈这样说:“妈妈知道你不想把手机放家里,但你还是遵守了学校规定,真的长大了。”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抵触情绪会自然化解。从初中开始,傅老师就让儿子管理家里的水电费、手机费,甚至让他打理家庭存款。有人担心“赔了怎么办”,她却说:“赔了是成长,赚了是成功。青春期的信任,是孩子最珍贵的底气。”
孩子上锁的日记、不让进的房间,不是在疏远你,而是在建立自我边界。傅老师的儿子上高中后,明确告诉她“书桌和书柜别碰”,她就严格遵守,只帮忙收拾衣服、更换床单。划定清晰的边界,孩子才会有安全感。
让孩子做家务、参与家庭决策、照顾家人,远比催他学习更能培养自律。傅老师教儿子买菜做饭,看似是生活琐事,实则锻炼了他的时间管理、多任务处理能力,这些能力最终都会迁移到学习中。
很多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难教,傅老师指出,核心原因是当下信息渠道广、资源丰富,孩子的认知水平远超以往。家长仅靠过往朴素的经验和单纯的情感,已难以应对孩子的各类问题。
亲子沟通中,家长的怒气,本质上是自身无力感的情绪宣泄。现在的家长要放下“权威者”的姿态,转型为这四种角色:
亲子关系不是“控制与被控制”,而是一场相互滋养的同行。就像傅老师说的:“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很脆弱,亲子关系亦是如此。你把他当敌人,他就会变成刺向你的刀;你把他当伙伴,他就会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
从情绪管理到时间管理,从内驱力到学习习惯,傅老师以生动的案例剖析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以清晰的解答回应现场家长的养育困惑,让大家对沟通、陪伴以及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你今天给孩子的爱,就是给孩子未来的铠甲。”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修行的过程。当我们放下焦虑,收起指责,用心倾听,用爱陪伴,用理解和信任搭建沟通的桥梁,我们不仅培养了孩子,也成长了自己。
从今天起,做孩子的倾听者、同行者、指导者、欣赏者。
(图文/重庆巴川量子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