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学老师的阅读心路:是朋友,是老师,是知己
作为一名连续带六年级毕业班的老师,每次看见我的学生学有所成,考入他们理想的学校,我的心里都会有无限的触动。我知道我的课堂每次有所创新,都离不开我的一位朋友——我这位朋友不会说话,却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和她在一起,我总能学到很多、收获很多。她带我看见教育不一样的维度,让我明白,教育事业本就是一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事。
与我这位朋友的初见是二十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刚到办公室,我就看见桌子上放着一份报纸,上面印着《中国教育资讯报》。大概是那天的天气太好,我的心情格外舒畅,竟难得地坐下,静心读了起来。这一读,便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最初能接触到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因此看到报纸上《不要让题海毁了孩子》《教育是有性别的吗?》等一系列新颖的标题时,我一下子就沉浸其中,将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被里面的新理念深深打动,久久回味无穷。这就是《中国教师报》的前身,也是我相识二十年的朋友。这份报纸当时的售价还不是4元,而是1.5元,我毅然决然地打算与这位朋友长久相伴,便订阅了它。
通过阅读这份报纸,我认识了魏书生、于漪、李吉林等教育家,在他们的思想引领下,我逐渐找准了教育创新的方向。新课改的二十年,是一条道阻且长的路。他们在无人涉足之地,蹚出了一条芬芳馥郁的育人之路;在教育的荒地上,种下了一棵棵充满希望的幼苗。“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唱歌”,这是于漪先生给我上的第一课。这一刻,彻底改变了我的教学方式。在此之前,我讲课虽会对课文内容进行注释讲解,但受固有思维限制,大多是照本宣科。学习了于漪教授的教育思想后,我更深刻地明白,教学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应当弘扬人文精神。于是在后来的课堂中,我采用“1+2+N”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课上课下双渗透,搭配N种个性化学习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我鼓励他们自由探讨,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尊重每一种学习方法,不轻易给学生定性,让他们明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愈发高昂,也真正乐于投入学习。同时,我也让学生懂得,课堂教学只是学习的一部分,要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走出课堂、持续发力,在课下继续拓展学习,真正实现课上课下双渗透。
为落实全民阅读活动的目标任务,我校开展了“让读书有温度”“班级图书角”“圆桌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读书,或坐或站、三五成群,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升,阅读能力也稳步增强。作为城区小学的师生,我们很少有机会外出旅游,但依然能在书本的引领下,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从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走到谷雨迎飞雪的漠河;从闪耀在沙漠深处的丝路明珠,走到镶嵌在华夏大地的璀璨宝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就用书本去丈量。我们从王羲之的曲水流觞读到陶渊明的悠然南山,从王安石的京口瓜洲读到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读到老舍的济南冬景,从鲁迅笔下的《山海经》读到林徽因的《人间四月》。不仅学生见识了大千世界的万千风光,我也得以跨越历史长河,感受千万种人生的厚度。
在我的从教生涯中,《中国教师报》就像一盏指路明灯,带领我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让我明白怎样做一名好老师,怎样带领学生更愉悦地学习。今年是我认识《中国教师报》的第二十年,这二十年来,我们是同志、是伙伴;她是我的朋友、我的老师,亦是我的知己,更是我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王老师,能向您请教一下吗?为什么您的课堂永远风趣幽默,您的学生都这么爱上您的课?”一道清脆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沉思。抬头一看,是学校新来的年轻老师。看着小姑娘眼中满溢的求知欲,我一下子想起了当年自己第一次接触《中国教师报》的模样。时光荏苒,我的这位朋友并未随着岁月变迁而失去价值,反倒思想愈发深邃。我微微一笑,将手中的《中国教师报》推到年轻教师面前:“因为我有一位不会说话的良师益友。”
(本文作者:山东省冠县第五实验小学教师 王海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