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生命成长实践——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责任与感恩”主题育人典型案例
在北碚区柳荫镇中心小学,一堂以《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为主题的道德与法治课,正通过真实故事与情境体验,悄然撬动学生心灵的成长。这所乡镇小学在校长邓礼洪的带领下,将学科育人融入生活场景,构建起“课堂—家庭—社区”协同育人网络,为乡村儿童心理健康与品德发展注入温暖力量。
真实故事引发情感共鸣,唤醒责任意识
课堂伊始,教师以学生小红的故事切入:年仅10岁的小红每日承担家务、照顾弟弟,而她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当教师展示小红瘦小的身影在灶台前忙碌的照片时,教室里原本活跃的讨论声逐渐安静。“我从来没帮妈妈洗过碗”“奶奶接送我上下学,我却总嫌她走得慢”……学生们低头沉思,部分孩子眼眶泛红。教师顺势引导:“小红的贡献来自哪里?我们的家庭中,谁在默默付出?”通过对比反思,学生们开始关注身边人的辛劳,主动列出“家庭责任清单”,承诺从整理书包、倒垃圾等小事做起。
生活化情境教学,培育感恩与担当
课程设计紧扣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创设“家庭角色互换日”情境:要求学生记录父母一日的作息,并模仿其角色完成家务。一名学生写道:“妈妈每天6点起床做早饭,我的手被油烫伤了才体会到她的辛苦。”课堂还引入“公交让座”案例,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学生小丁的内心挣扎:他因贪玩未给老人让座,看到更小的孩子主动让座后羞愧不已。教师未直接批评,而是引导全班讨论:“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么做?”学生们提出“设置爱心专座提醒”“制作文明乘车手卡”等解决方案,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动指南。
家校社协同,构建成长支持系统
“教育不是独奏,而是家校社的交响”。柳荫小学的育人探索跳出了传统课堂的框架,构建起一张覆盖家庭、学校、社区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学校深度融入北碚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携手家长与村社共建"责任成长实践场域":在社区"银发互助学堂"里,孩子们化身"数字小导师",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预约挂号、视频通话;"职业体验日"活动中,普通工人、农民、司机等家长志愿者走进校园,通过工具操作演示、田间劳作体验、方向盘模拟驾驶等沉浸式课程,让学生直观感知不同职业背后的社会责任与价值坚守。如今,家校社三方如同三股绳索,共同编织起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网。
心理健康融入学科,守护乡村儿童心灵
针对乡镇儿童单亲率高、情感支持不足的现状,课程创新融入心理健康元素。教师通过“情绪温度计”工具,引导学生用颜色标注每日心情,并设立“心灵树洞”信箱。一名父母离异的学生在信中写道:“我觉得自己像没人要的野草。”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联合班主任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邀请其参与合唱社团,在活动中重建安全感。目前,学校每学期开展全员心理筛查,建立“一生一策”成长档案。
育人成效:从课堂到生命的蜕变
这堂道德与法治课的影响远超40分钟。学期末,家长反馈孩子“更懂得体谅长辈”,社区评价学生“参与公益更主动”。正如邓礼洪校长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当孩子学会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感恩,他们便拥有了照亮一生的精神火种。”
在柳荫小学的课堂上,道德与法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可触摸的生活实践、可感知的情感温度。这里的教育者正以专业与爱心,为乡村儿童铺就一条通向责任、感恩与心理健康的成长之路。
(文/北碚区柳荫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