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教育如何产业实践?在这场论坛中寻找答案
2025年10月,以“科技驱动未来·开放洞见世界”为主题,由四川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 2024-2025 年学术年会暨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月”拉开帷幕。其中,由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承办的多项分会场重要活动陆续展开。

10月15日下午,作为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月”首场分会场活动,“融创·共生:可持续时尚教育的全球愿景与产业未来”国际学术论坛在成都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幕,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海东致开幕词。
在开幕致辞中,张海东指出,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艺术与设计教育重镇,长期以来致力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推动本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国际化表达。学院与米兰理工大学、欧洲设计学院等世界一流院校持续深化合作,共建课程、共研项目、共享资源,努力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与协同创新的有效路径。
开幕式后,“东方民艺国际交流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拉开帷幕,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依次发表主题演讲,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陈杉教授担任主持人。

首位发言的是来自中国香港的著名艺术总监荣念曾,作为进念·二十面体艺术总监、德国联邦十字丝带勋章得主,荣念曾长期致力于跨文化戏剧与手工艺创新实践。他以《手工艺是所有创意的根源》为题,强调手工艺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当代艺术与设计创意的根本源泉,在开拓手工艺未来的板块中,荣念曾提出保存及传承的专业策划、研究与发展的跨越媒介、传统至当代的推广教育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相关工作,呼吁在教育中重拾“手作思维”。

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的哈特穆特·维科特 (Hartmut Wickert)教授围绕《21世纪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核心要点:以苏黎世艺术大学“可持续设计”项目为例》展开分享。作为表演艺术与电影系主任,他系统介绍了该校在可持续课程体系建设、沉浸式艺术实验室共建等方面的经验,苏黎世艺术大学为本科与硕士生系统开设了《可持续设计》课程。该课程核心在于探讨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实践,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转向”。

德国柏林艺术学院的约翰内斯·奥登塔尔(Johannes Odenthal)博士以《文化记忆与多样性下的文化生产可持续性策略》为题,结合其多年在文化史与艺术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提出文化记忆与多样性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倡导在全球化语境中构建包容性文化生产机制。“文化记忆”理论深刻指出,一个社会通过共享的历史、传统与符号构建其身份认同。这种记忆并非故步自封,而是在与“文化多样性”的对话中焕发活力。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程思则聚焦《重构与共鸣:西南非遗手工艺的当代设计转化与国际对话》。程思在论坛中分享了在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融合方面的实践成果,以及西南民族银器技艺的田野调查纪录片,强调通过科技与设计赋能,推动本土工艺走向国际舞台。

据了解,接下来还有英皇体育_英皇体育平台-【APP官网下载】:重磅活动登场,“意语世界无国界”·第二十五届世界意大利语言周学术讲座暨四川师范大学与米兰理工大学教育合作揭牌仪式;织旅相融:设计赋能文旅新场景的全球实践学术论坛;西南传统服饰多学科协同创新四川省文旅厅重点实验室挂牌仪式暨全国学术论坛;新锐融创:可持续时尚的前沿探索与青年使命研究生论坛等多项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将于17日、18日在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尚美楼学术厅举办。
这些环节将进一步贯通“教育—研究—产业”全链条,推动可持续时尚从理念共识走向落地实践,为西部教育开放高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注入持续动能。(图/文 活动主办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