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雯班主任工作室举行读书分享会
在教育这片广阔的土壤上,思想的碰撞是滋养成长的甘霖。近日,曾文雯班主任工作室成员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读书分享会,来自不同学科的老师们带着各自的专业视角与智慧结晶,从哲学的思辨到美学的凝视,从理性的探索到感性的启迪,我们共同踏上了一场跨越书海的思想旅程。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拓展,更是一次育人理念的融合与升华。
哲学启蒙:用对话点亮思考之光
政治组贺子健老师分享的是荷兰哲学家斯汀娜·彦森的《哲学家写给孩子的二十封信》,在这本书中,以平等对话打破传统说教,通过二十封书信引导儿童直面“死亡恐惧”“选择困难”等成长课题。书中独创“感觉是马达,理智是方向盘”的思维框架,将抽象哲学转化为具象工具——当孩子陷入情绪漩涡时,先接纳“恐惧死亡”的合理性,再通过跨文化视角转换焦点至“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
这种“不直接给答案,只搭建脚手架”的方法论,在家庭与学校中催生出“哲学角”“辩论会”等实践场景,让哲学启蒙从课堂延伸至生活,真正实现“用思考解决困惑”的启蒙使命,深度解读中更蕴含着对现代性挑战(如科技伦理、网络身份)的哲学应对策略,赋予学生面向未来的思考力。贺老师最后极力推荐在场的老师都去阅读此书,体会哲学的魅力。

逆向设计:重构教学逻辑的革新之路
英语组文丽老师分享的是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格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书中提出的逆向设计三步骤(确定预期结果、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正颠覆传统“内容覆盖”式教学。
文老师介绍说书中强调“教材是资源而非大纲”,要求教师具备课程整合能力——如将“因果分析”大概念融入教材案例,通过辩论赛评估学生的“解释与阐明”能力。这种“为理解而教”的变革,在课堂催生出“主题辩论”、“模型建构”等实践,其中更包含“理解六侧面”(解释、应用、洞察等)的评估框架设计,让教学从“知识传递”转向“能力培养”,真正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美学寻踪:用理论点亮发现美的眼睛
蒋雨芹老师分享的是美学经典杨辛、甘霖的《美学原理新编》。这本书以系统的理论框架打破感性审美的局限,通过揭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核心哲学命题,为解读艺术与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书中构建的“感觉是入口,理论是路线图”的思维框架,将抽象美学转化为具体工具——当学生困惑于“画作好在哪里”时,引导其从形式美感深入至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与创造力量。
这种“不灌输结论,只提供视角”的方法论,在美术课堂上催生出“名作深读”、“主题对比创作”等实践场景,让美学理论从书本延伸至画笔,真正实现“用思维深化审美”的美育使命,深度解读中更蕴含着对图像时代挑战(如视觉批判、创意枯竭)的美学应对策略,赋予学生面向未来的审美洞察力。蒋老师最后提出:愿我们都能在理论的指引下,更敏锐的感受美;在教育的实践中,更有效的传递美。

一次分享,多元启迪。这次分享会为大家打开了一扇扇新的窗口,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大家拥有的不应仅是单一学科的工具,而应是一个充满多元思维方法的“工具箱”。让大家将阅读中的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为教育的智慧与情怀,共同构建一个既有思想深度又充满生命温度的育人共同体,助力每一个孩子走向更丰盈、更完整的未来。
(图文/曾文雯班主任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