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资源赋能小学德育的北碚区翡翠湖小学实践与启示
如何将德育与思政教育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身的体验,从单向的灌输升华为双向的互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课题。德育并非凌虚蹈空的理论说教,而是扎根生活、触手可及的实践感悟;思政教育也不是枯燥的政策解读,而是融入血脉、润泽心灵的价值引领。
在当代中国教育领域,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始终占据着基础性与先导性的重要地位。如何将德育与思政教育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身的体验,从单向的灌输升华为双向的互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课题。重庆市北碚区翡翠湖小学,这所深植于乡土社会的农村学校,以“琢玉成器、润生幸福”为核心理念,巧妙挖掘地域教育资源,将“仁、义、智、勇、洁”的玉之五德与“德智体美劳”培养目标相融合,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成效卓著的德育与思政工作新模式,为破解德育实效性难题提供了富有启发的“翡翠湖方案”。
理念先行:以玉比德,构建德育文化新范式
翡翠湖小学的卓越之处,首在于其高屋建瓴的文化立意与理念创新。取校名的“翡翠”二字,学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创造性赋予“玉”这一意象以时代内涵,将“仁、义、智、勇、洁”五德作为学生品格塑造的支柱,分别对应“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求。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更是对育人目标的诗意升华。
“琢玉成器”隐喻教育的过程——精心雕琢,方能成就大器。它强调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禀赋,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与打磨,使其潜能得以充分绽放。“润生幸福”则指明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一切教育活动最终应服务于学生的幸福体验与终身发展,营造教师幸福从教、学生幸福成长的校园生态。这一理念将德育从外在规范内化为价值追求,从阶段性任务升华为生命成长的永恒主题,为各项教育活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与明确的价值导向。

资源整合:开门办学,开辟实践育人新路径
翡翠湖小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打破了校园的物理围墙,以开放的姿态将丰富的地域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教育资源,实现了德育场景从封闭到开放、从认知到体验的革命性转变。
社会化课堂的全面构建:学校精准识别周边社会机构的独特教育价值,将其系统性地纳入德育课程体系。垃圾处理厂变身环境教育前沿阵地,让学生在感官冲击与理性认知中深化生态文明理念;戒毒所、看守所成为法治与禁毒教育的警示课堂,以真实案例震撼心灵,筑牢法律与道德底线;武警驻地的严谨作风为行为规范教育提供了最直观的榜样;医院与敬老院则成为生命教育与孝亲感恩教育的实践场域,引导学生在服务与关怀中理解生命价值与伦理责任。这种“走出去”的模式,让德育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可感、可知、可践行的生活现实。
非遗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依托当地非遗品牌“王烧白”开展传承教育,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对家乡文化认同与自豪感的培育,是“美育”与“劳育”的生动结合。自建2.5亩劳动实践基地并分班管理,让学生亲历春耕秋收,体会劳动艰辛与喜悦,感悟“洁”之德在于崇尚劳动、尊重成果。自建蚕桑种植基地,带领学生摘桑养蚕,感悟数千年传统农业的博大。自建中医馆开展中医药文化活动,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心田,是文化自信与健康生活的双重启蒙。
少年宫平台的素养拓展:乡村学校少年宫作为校内补充,有效整合了体育、艺术、科技、阅读、书法等活动,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兴趣需求,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智”与“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这种“地域资源教育化”的战略,实现了教育供给端的创新,大大丰富了德育的内容与形式,使学校德育工作呈现出“处处是课堂、事事是教材、人人是教师”的生动局面。

机制保障:系统设计,确保德育工作新实效
优异的理念与资源若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便易流于形式。翡翠湖小学的成功得益于其系统化的设计与坚实的保障。
课程化整合:学校并非简单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而是将各类外部资源的活动进行课程化设计,明确教育目标、内容、流程与评价,使其成为学校整体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确保了教育的计划性与系统性。
常态化运行:与各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依托基地开展的活动纳入年度教育教学计划,形成惯例,保证了德育实践的持续性与连贯性,避免了“一阵风”现象。
协同化育人: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网络。活动中注重引导家长参与,反馈社会评价,形成育人合力,放大教育效果。
正是凭借这种科学严谨的推进策略,翡翠湖小学的德育工作才得以扎实深入,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其成效获得了广泛认可。

启示与借鉴:翡翠湖经验的普遍意义
北碚区翡翠湖小学的实践,为广大中小学,特别是资源相对有限的农村学校,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
立足文化,凝练特色育人理念:德育工作需有魂。学校应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或校本文化特色,凝练出像“玉之五德”这样既传承文化又贴近时代、易于师生认同内化的核心育人理念,作为统领一切教育活动的灵魂。
眼光向外,盘活地域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每所学校所处环境都拥有独特的地域资源(企事业单位、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民俗活动等)。关键在于要有敏锐的教育眼光,善于发现、甄别、整合这些资源,将其转化为特色化的德育课程内容,实现“借力发力”,破解校内资源不足的困境。
注重实践,实现知行合一育人:德育的本质是实践。要坚决改变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重课堂说教轻实践养成的倾向,创造英皇体育_英皇体育平台-【APP官网下载】: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体验、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做中学”、“研中学”、“思中学”,促进道德认知真正转化为道德行为和内在品格。
系统规划,构建长效运行机制:德育贵在持之以恒。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将校外教育资源利用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建立课程开发、基地共建、安全保障、效果评估等长效机制,确保德育实践活动规范、有序、高效地持续开展。

翡翠湖小学的故事昭示我们,德育并非凌虚蹈空的理论说教,而是扎根生活、触手可及的实践感悟;思政教育也不是枯燥的政策解读,而是融入血脉、润泽心灵的价值引领。它以其成功的探索印证了:唯有将教育的根须深扎于文化的沃土与生活的实践,方能真正“琢玉成器”,培育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最终实现“润生幸福”的教育理想。这所农村学校的悄然生辉,无疑可为新时代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德育与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照亮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
(文图/北碚区翡翠湖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