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松树桥中学 开展重庆市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示范引领展示课
高中地理与生物虽分属自然科学领域不同分支,但在“地球表层系统” 中存在深度耦合关系——地理学科聚焦地表空间格局、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等“环境载体”,探究土壤形成的非生物基础;生物学科围绕生命活动、生态系统等“生命主体”,解析生物群落对土壤演化的驱动作用,二者共同构成“环境—生命”互动的有机整体,而土壤正是两大科学生态逻辑的核心交汇点。
基于此,2025年9月24日,高中生物教研员余必先老师在重庆市松树桥中学以“土壤”为主题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示范课,助力学生打通地理与生物的知识壁垒。

余必先,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教科研先进个人,渝北区生物教研员,重庆市中学生物学科教育教学评审专家,重庆市专家库成员。
余老师的课堂以“土壤的认知—形成—养护”为逻辑主线,结合重庆本地生态特色与学生生活场景,实现知识传授与思维培养的深度融合。课堂从“身边的土壤”建立认知联结,重点拆解“生物—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双重影响,最后进行实践延伸——从“理论” 到“行动”的养护方案设计。
本次跨学科课堂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具体知识,更实现了思维与素养的双重提升。知识层面:学生能完整阐述 “气候(地理)—生物类型—有机质积累—土壤肥力”的逻辑链,例如准确解释 “重庆土壤偏黄是因为亚热带气候下有机质分解快,而东北黑土肥沃是因为寒温带气候分解慢、生物残体积累多”,打破了地理与生物的知识割裂。思维层面:在分析“如何改善校园土壤肥力”时,学生能主动调用多学科视角——如“先检测土壤pH值(地理),再选择合适的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生物),同时调整灌溉方式(地理)”,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初步形成。素养层面:通过了解“重庆丘陵地区土壤侵蚀现状”和 “耕地保护政策”,学生意识到土壤资源的有限性,部分小组在“校园养护方案”中提出 “组织落叶堆肥实践活动”、“制作土壤保护宣传海报”,将社会责任感转化为具体行动构想,契合地理“人地协调观”与生物“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要求。

余必先老师的示范课为松树桥中学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清晰路径:以“现实问题” 为载体(如土壤、水资源、气候变化),找准地理与生物的知识交汇点,结合本地情境设计互动环节,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本次示范课为学校开展“跨学科教学研讨小组”奠定基础,推动地理、生物教师联合备课,开发融合课程,助力学生成长为具备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图文/重庆市松树桥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