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教共体举办“回望抗战峥嵘路 同庆双节家国情”主题活动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之际,如何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而不流于说教?2025年9月30日,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教育发展共同体(观音桥校区、福宁校区、鹿鸣校区)联合开展的“行走的思政课”给出了生动答案。活动以“回望抗战峥嵘路 同庆双节家国情”为主题,将本土红色历史作为鲜活教材,通过沉浸式、序列化的主题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厚植家国情怀。

学校深知,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扎根具体的历史与文化土壤。对重庆学子而言,抗战时期的“陪都”历史是最贴近、最真实、最具感染力的教育资源。本次活动紧扣“重庆抗战”这一本土主线,通过“历史讲述+实物感知+实践创造”的闭环设计,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历史不是遥远的符号,它就发生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华新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李青春、校长但伟波、副校长何刚在题为《重庆,一座不会忘记的抗战城》的讲述中,从“重庆大轰炸”“较场口惨案”等真实事件切入,深情阐释了重庆人民“愈炸愈强”的不屈精神。他们将这段峥嵘岁月与学校育人理念相融合,寄语学子:“希望你们将‘春华秋实’的积淀过程,化作每日进步的阶梯;将‘日新月盛’的追求,融入克服学习困难的‘愈炸愈强’之韧劲中。”一席话,将红色历史、城市精神与校训文化有机融合,实现价值引领的升华。整场活动以艺术渲染、仪式体验与实物讲解相结合,构建层层递进的育人场景:校舞蹈队暖场舞蹈·忆峥嵘,以极具感染力的视觉语言,引领学生重温峥嵘岁月。


紧接着,校合唱团一曲合唱·快闪,用凝聚力量的歌声,深情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

随后,庄严的升旗仪式让爱国情怀在肃穆中升腾。学校特别邀请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讲解员张肖静,开展“传实物精神”环节。当代表预警的“红灯笼”呈现在学生眼前,配合专业讲解,重庆人民不屈的精神顿时变得血肉丰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以“课本里的红岩”将叶挺将军的个人命运与家国史诗紧密相连。将军的形象由此变得立体而血肉丰满,一种磅礴的爱国情怀在华新学子心中激荡,引发了深深的共鸣。

随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了富有创意的班级自主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制作“抗战中秋灯笼”,将红色元素与节日符号巧妙结合;中年级学生创作“抗战遗址立体贺卡”,在动手过程中深化对家乡历史的认知;高年级学生则进行“童心研抗战”专题调研,形成“班级抗战记忆册”并赠送给学校图书馆,完成了红色记忆的传递与传承。

本次主题教育,是华新实验小学教育发展共同体对“大思政课”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它打破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学生活动的壁垒,实现了跨学科、全过程的育人浸润。美术课上绘制贺卡、语文课上撰写调研报告、班会上分享故事,都将思政教育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学校的目标,不仅仅是举办一次国庆系列活动,更是要构建一个长效的育人机制,将‘抗战精神’融入校本课程体系,让“春华秋实 日新月盛”的教育理念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结出更丰硕的育人果实,真正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底色。
这堂扎根重庆热土的思政课证明,当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地方文化基因深度融合,便能焕发强大生命力,引导学生在回望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欢庆团圆时心系家国,自觉树立“爱家乡、爱祖国、勇担当”的成长志向。
(图文/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