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军医大学红色军医宣讲团走进重庆一中举办思政大课
9月22日,陆军军医大学“红色军医宣讲团”走进重庆一中,为高一年级师生带来一场震撼心灵、浸润思想的红色思政主题宣讲活动。活动以“红色军医精神”为主线,通过五位军医真实的奋斗故事,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陆军军医大学红色军医宣讲团全体成员出席活动。重庆一中校长毛明山,纪委书记、德体艺分管校领导周鹊虹,与高一年级全体师生共同参加本次活动。
研究生院孙盈以《五本通知书,矢志红医路》为题,动情讲述了她从医学生到军人、再到军医的成长历程。怀揣军医理想步入医科大学的她,在大一结束时毅然参军,并以空军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陆军军医大学,正式踏上军医之路。本科五年,她始终以“冲锋”为志,不断超越自我,最终保送硕士研究生,投身心血管领域研究。她深知该领域对保障军人健康意义重大,正如她所言:“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五本通知书,串联起她矢志不渝的奋斗足迹。孙盈用自身经历生动诠释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军实践”的深刻内涵,深深鼓舞着在场学子树立远大志向,勇担时代使命。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汪雯讲述了杨志焕教授团队历时12年攻坚“乳白色血液”的科研故事。“科研和打仗一样,都得有牺牲。”面对周期长、风险高、国内空白的科研难题,杨教授毅然接受任务,将办公室当成第二个家,日夜奋战。为抢时间,他甚至把床和换洗衣物都搬进实验室,满脑子只有实验数据与研发思路。12个春秋,团队历经无数次失败,却始终坚守“为前线官兵解决后顾之忧”的初心。最终,他们的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彰显了军事医学工作者“向战而行、为兵而研”的忠诚与担当。这段故事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科研没有捷径,唯有坚持与奉献,才能攀登高峰、守护生命。

第一附属医院李飞以《中国军医》为题,回顾了赴埃塞俄比亚执行医疗援助任务的经历。自2014年起,陆军军医大学多次派出医疗专家组远赴埃塞俄比亚执行援外任务。李飞教授作为其中一员,分享了在医疗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中国军医如何克服困难,救治当地患者与中国同胞的故事。他们不仅完成高难度手术,更带去先进的医疗理念与技术,在非洲大地树立起“中国军医”的品牌。六十余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始终秉持“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而红色军医正是这一精神的忠实践行者。这段讲述让同学们看到,中国军医不仅是战士,更是和平的使者、生命的守护者。

谭彬彬护士长动情讲述了参与救治卫国戍边英雄的140个日夜。她回忆,在那段不平凡的日子里,医护人员日夜不离,紧握英雄的手直至半身麻木也不愿松开;医疗团队勇于突破,顶着巨大压力坚持实施创新治疗方案。谭护士长说:“清澈的爱,是英雄对祖国的誓言,也是我们对英雄的守护。”这段真实的讲述,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军医的使命不仅是救治生命,更是以专业与忠诚践行“你守护山河,我守护你”的庄严承诺。

护理系杨丹以《十年芳华阅兵梦强军报国赤子心》为题,分享了她三次参加阅兵的难忘经历。她说:“从背药箱到扛钢枪,女兵的岗位在变,但初心不变。”她的故事激励着学子们:青春因奋斗而出彩,人生因奉献而崇高。

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段段深情的讲述,让红色军医精神可触可感、可学可循。同学们全程凝神聆听,多次报以热烈掌声,在感动与震撼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思政教育。

此次活动是重庆一中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红色军医进校园”的形式,将国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锤炼过硬本领,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图文/重庆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