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重庆市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工作会在两江新区金山学校 举办
近日,2025年秋季重庆市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工作会在重庆两江新区金山教育集团云翠校区举行。全市教育专家、教研员及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共探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信息科技教学的 “跃迁路径与实践探索”。这不仅是一场前瞻布局的研讨会,更是一次务实推进的动员会。
会议在金山教育集团孩子们表演的《团结奋进 即刻出发》暖场节目中启幕。金山学校党总支书记徐龙海在欢迎辞中表示,学校将信息科技教育视为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键,已建成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编程空间等综合性科创教育中心,围绕“AI+教育”构建项目式校本课程体系, 着力推动教学从技术应用向思维培育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转型。

两江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学教研组组长徐颖介绍新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近五年教育总体规模实现翻番,正积极开发计算思维与AI核心课程群、实施“人工智能+教师教育”行动、构建“课堂—社团—竞赛”实践体系, 建设“智慧教育新区”,推动教育数字化、特色化与优质化发展。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李可强调信息科技教育要聚焦 “育人核心”,未来要以“教研为支点”,推进AI通识教学,以“育人为核心”培养学生科技伦理素养,以“协同为路径” 打造区域发展生态。既要教会学生技术硬技能,也要培育科技伦理软素养,真正实现从 “知识内化” 到 “能力转化” 。

与会领导一致指出,信息科技教育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做好”的必答题。要以技术为支点,撬动育人模式的深层变革,培养学生用技术服务社会、以创新守护伦理的素养。
在课例展示环节,金山学校姜利老师呈现了一节题为《图像分类我能行——AI助力垃圾分类》的AI实践课。课堂上,智能助手“小智”引出校园垃圾分类主题,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姜老师通过类比人类学习与机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借助在线平台训练模型,学生亲手操作AI工具,亲身体验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在分组实验中,学生们积极提出猜想、验证结果、优化模型,在技术学习过程中增强了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刘艳琪老师以“AI赋能教学”为主题进行说课,系统阐述了跨学科课程的创新设计与实施路径。这堂课不仅是一节技术课,更是一节融合思维训练、德育教育和未来视野的素养导向课。

在微讲座环节,重庆两江新区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张佳老师介绍了智能学伴支持下的课程设计与跨学科整合的核心方向;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杨松老师以《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区域探索与实践》为题,提出“课程—师资—资源”三维共建路径;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杨海老师则重点介绍了区域教师培养的“11554模式”。

三场分享视角各异,但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打破传统教学壁垒,构建融合、开放、协同的信息科技教育新生态。
本次会议特邀重庆师范大学李明教授作专题学术讲座。李教授从理论到实践,解读了AI智能体与信息科技课程融合的关键点,为教师们打开了新思路。他强调要打破AI智能体的 “工具属性”局限,将其定位为教学中的“协作者”,引导教师聚焦核心问题展开思考。

作为承办单位,金山教育集团在智慧教育方面的探索成效显著。学校以“科技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未来视野”为四维目标,通过技术融合教学、课程多元拓展、师资专业发展三大路径,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融入教学体系。《人工智能与生活》等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趣味编程、机器人搭建、AI应用开发等项目式学习成为常态。在2025年两江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学生开发的“智能垃圾识别回收兑换系统”荣获佳绩,成为信息科技与生活实际结合的生动案例。金山学校的实践表明,智慧教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落地、可感知、可持续的教育进化。本次教研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张清晰的区域信息科技教育发展路线图。从市级层面的政策引领,到区域层面的机制创新,再到学校层面的课堂实践,重庆正在构建一个“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内外协同”的信息科技教育生态。在人工智能浪潮奔涌的今天,信息科技教育必须主动求变、科学应变。这场教研会让大家看到,重庆正在用实干回答未来,用创新书写答卷。
(图文/两江新区金山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