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 “三双”赋能 支撑教师进阶式成长
铜梁区教育系统针对城乡教育失衡、学校青年教师增多、教师专业诉求迫切等挑战,坚持党建领航,以“三双工程”为抓手,构建不同水平教师阶梯式的培养体系,任务驱动,抱团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融创特色的党建统领教师队伍成长新路径。
一、双轮驱动:党建领航破解发展瓶颈
铜梁区围绕“发展高质量教育”这一中心任务,追求党建工作对业务提升的精准驱动,以组织创新整合资源,以青年培养激发活力,驱动城乡教育均衡与队伍内生发展。
(一)组织创新驱动资源重组
以“名师工作室+集团化办学”双轨并行破解城乡教育均衡难题。
红色头雁领航。建立“名师+”“名园长+”“名优校+”互融机制,依托工作室等平台激活党员、教师的成长内驱力,在34个学科名师工作室建立功能型党支部,推行党员特级教师“双带头人”机制。如陈勇工作室将“红色教研”与乡村振兴课程融合,开发《土壤改良的化学实践》等乡土课程,让课堂“接住地气、留住乡愁”。
集团党建赋能。虎峰小学教育集团创新“三维度六统一”党建共同体(党组织生活、师资调配、教学资源等统一管理),5所成员校行政岗精简30%,设备利用率提升40%,农村校抽测优秀率增长50%。
(二)青年联盟激活内生动力
针对青年教师占比逐年攀升的特点,党支部领导、团支部牵头开展 “青蓝工程”。以“搭建成长平台、丰富教研形式、助推专业成长”为轴心,通过学术沙龙、跨校联片教研等载体,构建青年教师成长生态圈。同步实施 “369成长工程” ,分层设定目标:3年“出样”(适应岗位)→6年“做样”(校级骨干)→9年“榜样”(区级名师)。并配套“跟岗培训—教学实战—学科攻坚”进阶体系。
二、双促融合:政治淬炼与专业精进同频共振
聚焦“双向赋能”核心路径,以“促”为要,着力推动党员在专业上淬炼成骨干,骨干在政治上淬炼成先锋,实现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深度融合,打造德能兼修的时代教师。
(一)把党员培养成骨干
开展政治铸魂工程,建立“理论学习+实践淬炼”双平台。邀请优秀党员进校宣讲、组织党员教师参观红色基地,青年党员教师100%参与班集体建设实践。 党员领衔研发分层作业库、跨校“走教”(如英语教师刘洁每周赴村小支教),破解农村校师资短缺难题,落实先锋攻坚行动。
(二)把骨干发展为党员
铜梁区遴选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党员优先,区域各校努力将市级骨干纳入党员发展对象,实施“1+N”结对(1名党员骨干带4名青年教师)。如科技名师刘时友在无人机科创项目中融入“红岩精神”教育;旧县中学学生作品获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实现“党建红”引领“科技蓝”。
三、双育铸魂:文化自信与仁爱初心共育师魂
教师的“魂”不仅系于专业技能,更植根于深厚的文化自信和教育情怀。为此,我们着力厚植教师队伍的精神家园。
(一)根植本土,育文化自信与乡土情怀
非遗传承强自信。党员教师带头,将国家级非遗“铜梁龙舞”创造性转化为育人资源。高楼小学的“龙舞STEAM课程”是典范:聘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学生在数学课计算龙身配重,美术课设计鳞片纹样,劳动课体验扎制技艺。该课程获评“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学生作品亮相国际展会。教师在此过程中深化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使命感,将文化自信融入血脉、带入课堂。
劳动教育润情怀。依托农村校土地资源,打造“小龙人”劳动基地。党员教师率先垂范,带领学生插秧割稻、培土育苗,将《悯农》诗意转化为躬耕实践。鼓励青年教师开发“稻田数学课”“节气农耕课”等特色课程,让劳动教育扎根乡土大地。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劳作中,不仅传授知识,更锤炼了热爱乡土、服务学生、奉献教育的真挚情怀。乡土情怀成为教师留得住、教得好的深层动力。
(二)以爱育爱,育仁爱之心与教育初心
“清清龙家”情暖童心。创新构建留守儿童关爱品牌“清清龙家”,形成“八管六勤三统一”工作法(管吃穿住行医学心玩;勤查勤谈勤陪勤教勤联勤访;作息统一、活动统一、评价统一)。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担任“爱心家长”,通过共读红色绘本、同跳竹竿舞等活动,在细致入微的关爱中践行教育初心,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
关爱教师守护“心”灯。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建设“阅读咖啡角”“心理驿站”等温馨空间,常态化开展减压活动和心理关怀,筑牢教师心理健康防线,提升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让教师在组织的关爱中,更能以饱满的热情和仁爱之心投入育人事业,守护好每一位学生的心灯。
四、双向跃升:队伍建设与城乡教育提质增效
铜梁区近三年新增市级骨干42人,区级骨干280人,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农村小规模校学生学业水平质量抽测优秀率增长50%,教育质量跃升让家长满意度达99%。铜梁创新“三维度六统一”党建共同体模式,被英皇体育_英皇体育平台-【APP官网下载】:列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典型案例。
铜梁区与基层学校的实践昭示,以党建锚定育人方向,以专业夯实成长阶梯,以乡土情滋养教育初心,方能锻造一支“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先锋队伍。当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能在党旗指引下找到职业信仰与人生坐标,“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教育”便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巴渝大地生动而温暖的现实。
(李奕奕 李小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