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区“教育强国大调研”走进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力量。
7月11日上午,南岸区“教育强国大调研”专项工作组走进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校园,围绕科学教育的实施现状、实践创新与发展路径展开深度调研,为区域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调研活动在明正华主任的主持下拉开帷幕。艾林副校长就学校科学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汇报。他介绍,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附属科技中学”,学校构建“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科创课程体系,通过学科重构,打破学科壁垒,切实开展科技教育,让科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交流座谈环节,一线科学教育教师们结合自身授课过程中的痛难点,坦诚分享了在组织科学实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热情过程中的深层困惑。面对这些教学一线的真实问题,专家组与教师代表们展开深入研讨,从教学方法的创新突破,到课程资源的系统整合,再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大家一致认为,科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随后,区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黎玉斌发言。他强调,科学教育是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岸区一直致力于为学校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助力学校提升科学教育质量。未来,南岸区将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科学教育在全区中小学深入开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调研会上,中国教科院副院长于发友立足科学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实践需求,为区域科学教育的深化推进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框架指导。他着重强调,学校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实施主体,其作用的有效发挥直接关系到科学育人目标的实现。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学校在教育教学中需强化顶层设计,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能力;遵循育人规律,创新方式培育创新人才;推动学科融合与跨界协同,释放学校主体动能;提升教师素养,在发展中破解难题;打造精品课程,强化资源协同,让学生感受科技进步的魅力,增强科学认同感。于发友副院长的讲话,既指明了科学教育的推进方向,又给出了贴合实际的具体做法,为学校和南岸区的科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清晰思路。

学校将以此调研为新的起点,不断优化科学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质量,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
(文图/重庆十一中)








